隱私權政策

搜尋此網誌

技術提供:Blogger.

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目前從事軟體相關行業,喜歡閱讀、健身、喝調酒。習慣把遇到的問題記下來,每天做一些整理方便自己以後查。 Python、Rust、Kotlin等程式語言皆為自學,目前比較著重在Rust語言,歡迎一起討論。

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

【讀書心得】富爸爸窮爸爸-與其為錢工作,不如讓錢為我們工作


富爸爸窮爸爸(Rich Dad Poor Dad)

富爸爸窮爸爸是一本已經超過20年的投資理財書,作者的理財觀念來自於兩位爸爸,一位是親生父親在教育界的窮爸爸,另一位則是朋友的父親富爸爸。兩位爸爸對於金錢觀有很大的差異,窮爸爸覺得應該好好讀書,最後進去大公司穩定賺錢;而富爸爸則是覺得賺到的錢要馬上投資,要讓錢生錢,而不是安於薪水而已。

台灣教育其實就是窮爸爸的典型思維,總是推薦小孩子去做一些穩定的工作,例如公職、工程師、醫師等等,卻都不教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。大部分人只知道工作、賺錢,最終只是一直繳稅幫政府增加收入。


想要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,就必須知道資產(asset)和負債(liability)的差別。窮人之所以為窮,就是他抱著一堆自己為是資產的負債,例如車貸、卡債等等。而富人之所以為富,是因為有錢之後會馬上投資股票、債券等等。






窮人階級拿到錢馬上就買東西買掉;中產階級會有自以為是的負債;而富人階級則是透過資產不斷累積收入。

何謂賭博?當你做好萬全準備而下的決定不是賭博,賭博是指那些沉浸在美好幻想的人。有些人可以把這支股票變成資產,有些人卻只是把它變成單純的支出,跟丟進水溝一樣。當然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,但失敗也是成功的過程。當你拒絕失敗時同時也代表著拒絕成功。


作者建議年輕人找工作應該以學到東西為主,而不是第一份工作就以高薪為主。其實我是蠻同意的,如果要高薪其實進台積就好,但同時也知道台積的設備、廠務學到的東西有限。因此最終還是決定走工程師,雖然一開始薪水不高,但邊做邊學總會有變好的一天。

生活就像是去健身房,最困難的就是決定行動的那個瞬間,只要撐過去最後都會變簡單。


五個不能增加資產的原因

1. 恐懼(Fear): 恐懼使人不敢冒險,不敢作出投資或創業的行為

2. 憤世嫉俗(Cynicism): 如果每天都是負面看法,會讓人放棄機會,認為所有事情都會失敗

3. 懶惰(Laziness): 缺乏動力去學習新知識、制定新的財務目標,會使人難以累積財富

4. 壞習慣(Bad habits): 購買不必要的東西、欠缺投資習慣等等都會影響到財富

5. 驕傲自大(Arrogance): 過於自信與自負,永遠只相信自己,導致無法與人溝通成長

不要總是說我無法負擔這個東西,而要說我要怎麼負擔這個東西

模仿、傾聽、學習。不要總是想要賺快錢,要有長遠的眼光。在投資股票或債券之前,先投資最重要的東西-心態

行動永遠贏過沒有行動的人

多參加一些研討會、課程,跟不同的人接觸

盡量把所得轉換成被動收入


透過作者羅伯特·清崎(Robert Kiyosaki)從「窮爸爸」(親生父親,教育工作者,強調穩定工作)與「富爸爸」(朋友的父親,企業家,重視投資與財務自由)兩種截然不同的金錢觀,傳授理財觀念與實現財富自由的思維。書中強調財務教育的重要性,教導讀者如何分辨資產與負債、如何讓錢為自己工作,以及如何培養正確的理財心態。

1. 窮爸爸與富爸爸的對比

  • 窮爸爸的觀念
    • 強調好好讀書,進入大公司或從事穩定職業(如公務員、工程師、醫師),以薪水為主要收入來源。
    • 認為金錢是生活的保障,穩定最重要,但缺乏財務教育,容易陷入「為錢工作」的循環。
    • 代表傳統思維,特別是在台灣教育中常見,鼓勵追求穩定但忽略理財知識。
  • 富爸爸的觀念
    • 強調讓錢為自己工作,賺到的錢應立即用於投資(如股票、債券、不動產),創造被動收入。
    • 認為單靠薪水無法致富,必須透過資產累積財富。
    • 鼓勵財務教育,學習如何管理金錢、辨別投資機會,並承擔適當風險。
  • 書中提到「窮爸爸」代表大多數人的思維,專注於短期安全感;而「富爸爸」則教導長遠的財富策略,挑戰傳統觀念。兩者的對比突顯了財務教育的缺失如何影響人生選擇。

2. 資產與負債的區別

  • 資產(Asset):能為你帶來收入的東西,如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(帶來租金)、企業等。
  • 負債(Liability):會消耗你金錢的東西,如車貸、信用卡債、奢侈品等。
  • 核心觀點
    • 窮人與中產階級常誤將負債當資產(如買車、買房自住),導致財務負擔加重。
    • 富人專注於購買資產,讓財富持續增長,形成被動收入。
  • 階級差異
    • 窮人:拿到錢立即消費,幾乎不累積資產。
    • 中產階級:有較高收入,但常陷入「自以為是資產」的負債(如房貸、車貸),生活看似穩定卻無財務自由。
    • 富人:透過資產創造財富,專注於長期回報而非短期享受。
  • 書中強調「現金流」的重要性,富人讓錢流入(資產),而非流出(負債)。作者還提到「自住房屋」通常不是資產,因為它不會帶來收入,反而有維護成本與貸款壓力。

3. 投資與風險的觀念

  • 何謂賭博?
    • 賭博是未經準備、沉浸於幻想的行為;真正的投資是基於知識與計畫的決定。
    • 同一支股票對有知識的人可能是資產,對無知的人則是負債或純粹支出。
  • 失敗與成功
    •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,拒絕失敗等於拒絕成長。
    • 投資不可能永遠成功,但透過學習與調整,失敗能轉化為經驗。
  • 書中強調「財務智商」(Financial Intelligence),包括會計、投資、市場理解與法律知識。這些技能能降低風險,讓投資更穩健,而非單純靠運氣。

4. 工作與學習的選擇

  • 作者建議:年輕人找工作應以學習為主,而非只追求高薪。
    • 例如:進入台積電或許能獲得高薪,但可能學到的技能有限(如設備操作而非全面發展)。選擇工程師雖然起薪不高,但能邊做邊學,長期成長空間更大。
  • 補充:富爸爸建議年輕人選擇能學習財務、銷售、管理等技能的工作,因為這些能力是創業或投資的基礎。書中還提到「多嘗試不同領域」,以拓寬視野,避免被單一職業綁住。

5. 行動與心態的重要性

  • 行動力
    • 生活如同健身房,最難的是開始行動的那一刻,但只要跨出第一步,後續會變得簡單。
    • 行動永遠贏過沒有行動的人」,強調執行力是財富累積的關鍵。
  • 心態調整
    • 不要說「我無法負擔」,而要問「我要怎麼負擔?」這種思維能激發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    • 在投資股票或債券前,先投資自己的心態,培養耐心、紀律與長遠眼光。
  • 模仿、傾聽、學習:向成功人士學習,避免追求快錢,專注於長期目標。
  • 書中提到「財務自由」的核心在於心態轉換,從「為錢工作」到「讓錢為自己工作」。作者鼓勵讀者建立自信,克服對失敗的恐懼,並持續學習新知識。

6. 五個阻礙財富累積的原因

  1. 恐懼(Fear):害怕失敗或虧損,導致不敢投資或創業。
  2. 憤世嫉俗(Cynicism):負面思維,認為所有機會都會失敗,從而放棄嘗試。
  3. 懶惰(Laziness):缺乏學習新知識或設定財務目標的動力,停滯不前。
  4. 壞習慣(Bad Habits):亂花錢、沒有投資習慣,導致財富無法累積。
  5. 驕傲自大(Arrogance):過於自信,拒絕接受他人建議,阻礙成長。
  • 這些障礙不僅適用於財務,也影響生活其他層面。書中建議透過教育與自我反省克服這些問題,例如閱讀、參加課程、與不同的人交流。

7. 實踐建議

  • 創造被動收入:將所得轉化為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(如股息、租金)。
  • 多參與學習:參加研討會、課程,結識不同領域的人,拓展視野與人脈。
  • 長期眼光:避免追求短期暴利,專注於穩健的財富累積。
  • 書中提到「現金流象限」(Cashflow Quadrant),將收入來源分為員工(E)、自營業者(S)、企業主(B)、投資者(I)。富爸爸鼓勵從E/S轉向B/I,實現財務自由。

總結與補充觀點

  • 核心啟發
    • 《富爸爸窮爸爸》挑戰傳統教育與社會觀念,強調財務教育的重要性,讓讀者重新思考金錢與工作的關係。
    • 你提到的資產與負債區分、行動力、學習優先等觀點,正是書中強調的關鍵,顯示你對書的理解很到位。
  • 台灣情境
    • 你提到台灣教育偏向「窮爸爸」思維,鼓勵穩定職業而忽略理財教育,這與書中批評的傳統教育不謀而合。
    • 在台灣,房地產常被視為資產,但書中提醒自住房屋可能是負債,這點可能值得進一步思考。


怎樣才叫做財富? Buckminster Fuller說:「財富就是當你今天停止工作,你可以存活幾天。」(Buckminster Fuller: “Wealth is a person’s ability to survive so many number of days forward—or, if I stopped working today, how long could I survive?”)


【讀書心得】Surrendered by Idiot - 你只是不了解其他人而已


Surrendered by Idiot

有時候總會覺得為甚麼其他人的行為跟白癡一樣,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裡我也是個白癡。人的行為受到個性以及周遭接觸的人影響。作者將人的個性分為四種類型,以顏色區分:紅色、黃色、綠色、藍色。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的性格特徵、行為模式與價值觀。透過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可以把他們放在更符合他們能力的位置,以達到團隊的最大效率。

1. 紅色(Red)

  • 特徵:有野心、大膽,具領導力,喜歡挑戰困難事物,但容易衝動、暴躁。
  • 行為模式:無法安靜坐著,認為空閒是浪費時間。講話直截了當,不擅長隱藏情緒或說謊,討厭虛偽或華而不實的東西。腦中有想法時會立刻表達,不拖延。
  • 優勢:紅色通常是天生的領導者(例如老闆),能快速調整想法以追求最佳結果,決策果斷。
  • 劣勢:因直率而可能被誤解為攻擊性強、好鬥、傲慢或咄咄逼人,缺乏耐心,不擅長細膩的情感交流。
  • 附註:紅色的人通常目標導向,重視效率與成果,可能不喜歡繁瑣的細節或過多的討論,更傾向於「做就對了」。在壓力下,他們可能顯得霸道,但也因此能在危機中帶領團隊前進。

2. 黃色(Yellow)

  • 特徵:樂觀主義者,總能以笑容面對困難,並感染周圍的人,因此人緣極佳,朋友眾多。
  • 行為模式:重視人際關係,當群體中有人不開心時,自己也會感到不適。遇到問題時,與紅色的「如何解決」不同,黃色更關心「誰來解決」,傾向依賴他人或團隊合作。做事勇往直前,但不喜歡回顧或檢查已完成的事。
  • 優勢:黃色的人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,容易讓人喜歡並接受他們的想法,是天生的社交高手。
  • 劣勢:自認為是好傾聽者,但常在別人講到一半時就急於插話,無法安靜聆聽。做事缺乏耐心與後續跟進,可能顯得粗心或不夠負責。
  • 附註:黃色的人通常充滿創意,喜歡新奇的事物,但可能不擅長長期規劃或處理細節。他們的情緒化特質讓他們在團隊中能激發士氣,但也可能因過於樂觀而忽略潛在風險。

3. 綠色(Green)

  • 特徵:包容性強,重視和諧,願意接納不同的人與觀點,但異常固執。
  • 行為模式:即使面對明確的證據與邏輯,甚至其他人一致反對,綠色仍會堅持自己的看法,認為自己是對的。
  • 優勢:綠色的人通常溫和、可靠,能穩定團隊氣氛,是很好的支持者。他們重視穩定與安全感,不喜歡衝突。
  • 劣勢:固執的特質可能導致缺乏靈活性,難以接受改變或新觀點,有時會讓人感到頑固或不講理。
  • 附註:綠色的人傾向於避免風險,喜歡按部就班,可能不擅長快速決策或應對突發狀況。他們的情感導向讓他們在乎他人的感受,但也可能因此過於妥協或拖延。

4. 藍色(Blue)

  • 特徵:現實主義者(或悲觀主義者),冷靜理性,只專注於自己份內的事。
  • 行為模式:喜歡處理事情的過程,擅長分析與執行,但不喜歡做最終決定,傾向將決策權交給更高層。
  • 優勢:藍色的人做事有條理,注重細節與邏輯,能保持冷靜,是很好的執行者或幕後工作者。
  • 劣勢:可能過於謹慎或保守,不願承擔風險,缺乏主動性。情感表達較少,與人互動時可能顯得冷漠。
  • 附註:藍色的人通常是完美主義者,追求高品質的成果。他們擅長獨立工作,但在需要創意或快速應變的環境中可能感到不適。與其他顏色相比,藍色更傾向於內省與低調。
四色互動
  • 紅色與黃色可能在團隊中形成互補,紅色負責決策與推動,黃色負責激勵與團結。
  • 綠色與藍色則更適合穩定與執行,綠色提供情感支持,藍色確保細節完善。
  • 但衝突也可能發生,例如紅色的急躁與綠色的固執相衝,或黃色的隨性與藍色的嚴謹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