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書心得】富爸爸窮爸爸-與其為錢工作,不如讓錢為我們工作
富爸爸窮爸爸(Rich Dad Poor Dad)
富爸爸窮爸爸是一本已經超過20年的投資理財書,作者的理財觀念來自於兩位爸爸,一位是親生父親在教育界的窮爸爸,另一位則是朋友的父親富爸爸。兩位爸爸對於金錢觀有很大的差異,窮爸爸覺得應該好好讀書,最後進去大公司穩定賺錢;而富爸爸則是覺得賺到的錢要馬上投資,要讓錢生錢,而不是安於薪水而已。
台灣教育其實就是窮爸爸的典型思維,總是推薦小孩子去做一些穩定的工作,例如公職、工程師、醫師等等,卻都不教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。大部分人只知道工作、賺錢,最終只是一直繳稅幫政府增加收入。
想要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,就必須知道資產(asset)和負債(liability)的差別。窮人之所以為窮,就是他抱著一堆自己為是資產的負債,例如車貸、卡債等等。而富人之所以為富,是因為有錢之後會馬上投資股票、債券等等。
何謂賭博?當你做好萬全準備而下的決定不是賭博,賭博是指那些沉浸在美好幻想的人。有些人可以把這支股票變成資產,有些人卻只是把它變成單純的支出,跟丟進水溝一樣。當然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,但失敗也是成功的過程。當你拒絕失敗時同時也代表著拒絕成功。
作者建議年輕人找工作應該以學到東西為主,而不是第一份工作就以高薪為主。其實我是蠻同意的,如果要高薪其實進台積就好,但同時也知道台積的設備、廠務學到的東西有限。因此最終還是決定走工程師,雖然一開始薪水不高,但邊做邊學總會有變好的一天。
生活就像是去健身房,最困難的就是決定行動的那個瞬間,只要撐過去最後都會變簡單。
五個不能增加資產的原因
1. 恐懼(Fear): 恐懼使人不敢冒險,不敢作出投資或創業的行為
2. 憤世嫉俗(Cynicism): 如果每天都是負面看法,會讓人放棄機會,認為所有事情都會失敗
3. 懶惰(Laziness): 缺乏動力去學習新知識、制定新的財務目標,會使人難以累積財富
4. 壞習慣(Bad habits): 購買不必要的東西、欠缺投資習慣等等都會影響到財富
5. 驕傲自大(Arrogance): 過於自信與自負,永遠只相信自己,導致無法與人溝通成長
不要總是說我無法負擔這個東西,而要說我要怎麼負擔這個東西
模仿、傾聽、學習。不要總是想要賺快錢,要有長遠的眼光。在投資股票或債券之前,先投資最重要的東西-心態
行動永遠贏過沒有行動的人
多參加一些研討會、課程,跟不同的人接觸
盡量把所得轉換成被動收入
透過作者羅伯特·清崎(Robert Kiyosaki)從「窮爸爸」(親生父親,教育工作者,強調穩定工作)與「富爸爸」(朋友的父親,企業家,重視投資與財務自由)兩種截然不同的金錢觀,傳授理財觀念與實現財富自由的思維。書中強調財務教育的重要性,教導讀者如何分辨資產與負債、如何讓錢為自己工作,以及如何培養正確的理財心態。
1. 窮爸爸與富爸爸的對比
- 窮爸爸的觀念:
- 強調好好讀書,進入大公司或從事穩定職業(如公務員、工程師、醫師),以薪水為主要收入來源。
- 認為金錢是生活的保障,穩定最重要,但缺乏財務教育,容易陷入「為錢工作」的循環。
- 代表傳統思維,特別是在台灣教育中常見,鼓勵追求穩定但忽略理財知識。
- 富爸爸的觀念:
- 強調讓錢為自己工作,賺到的錢應立即用於投資(如股票、債券、不動產),創造被動收入。
- 認為單靠薪水無法致富,必須透過資產累積財富。
- 鼓勵財務教育,學習如何管理金錢、辨別投資機會,並承擔適當風險。
- 書中提到「窮爸爸」代表大多數人的思維,專注於短期安全感;而「富爸爸」則教導長遠的財富策略,挑戰傳統觀念。兩者的對比突顯了財務教育的缺失如何影響人生選擇。
2. 資產與負債的區別
- 資產(Asset):能為你帶來收入的東西,如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(帶來租金)、企業等。
- 負債(Liability):會消耗你金錢的東西,如車貸、信用卡債、奢侈品等。
- 核心觀點:
- 窮人與中產階級常誤將負債當資產(如買車、買房自住),導致財務負擔加重。
- 富人專注於購買資產,讓財富持續增長,形成被動收入。
- 階級差異:
- 窮人:拿到錢立即消費,幾乎不累積資產。
- 中產階級:有較高收入,但常陷入「自以為是資產」的負債(如房貸、車貸),生活看似穩定卻無財務自由。
- 富人:透過資產創造財富,專注於長期回報而非短期享受。
- 書中強調「現金流」的重要性,富人讓錢流入(資產),而非流出(負債)。作者還提到「自住房屋」通常不是資產,因為它不會帶來收入,反而有維護成本與貸款壓力。
3. 投資與風險的觀念
- 何謂賭博?
- 賭博是未經準備、沉浸於幻想的行為;真正的投資是基於知識與計畫的決定。
- 同一支股票對有知識的人可能是資產,對無知的人則是負債或純粹支出。
- 失敗與成功:
-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,拒絕失敗等於拒絕成長。
- 投資不可能永遠成功,但透過學習與調整,失敗能轉化為經驗。
- 書中強調「財務智商」(Financial Intelligence),包括會計、投資、市場理解與法律知識。這些技能能降低風險,讓投資更穩健,而非單純靠運氣。
4. 工作與學習的選擇
- 作者建議:年輕人找工作應以學習為主,而非只追求高薪。
- 例如:進入台積電或許能獲得高薪,但可能學到的技能有限(如設備操作而非全面發展)。選擇工程師雖然起薪不高,但能邊做邊學,長期成長空間更大。
- 補充:富爸爸建議年輕人選擇能學習財務、銷售、管理等技能的工作,因為這些能力是創業或投資的基礎。書中還提到「多嘗試不同領域」,以拓寬視野,避免被單一職業綁住。
5. 行動與心態的重要性
- 行動力:
- 生活如同健身房,最難的是開始行動的那一刻,但只要跨出第一步,後續會變得簡單。
- 「行動永遠贏過沒有行動的人」,強調執行力是財富累積的關鍵。
- 心態調整:
- 不要說「我無法負擔」,而要問「我要怎麼負擔?」這種思維能激發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- 在投資股票或債券前,先投資自己的心態,培養耐心、紀律與長遠眼光。
- 模仿、傾聽、學習:向成功人士學習,避免追求快錢,專注於長期目標。
- 書中提到「財務自由」的核心在於心態轉換,從「為錢工作」到「讓錢為自己工作」。作者鼓勵讀者建立自信,克服對失敗的恐懼,並持續學習新知識。
6. 五個阻礙財富累積的原因
- 恐懼(Fear):害怕失敗或虧損,導致不敢投資或創業。
- 憤世嫉俗(Cynicism):負面思維,認為所有機會都會失敗,從而放棄嘗試。
- 懶惰(Laziness):缺乏學習新知識或設定財務目標的動力,停滯不前。
- 壞習慣(Bad Habits):亂花錢、沒有投資習慣,導致財富無法累積。
- 驕傲自大(Arrogance):過於自信,拒絕接受他人建議,阻礙成長。
- 這些障礙不僅適用於財務,也影響生活其他層面。書中建議透過教育與自我反省克服這些問題,例如閱讀、參加課程、與不同的人交流。
7. 實踐建議
- 創造被動收入:將所得轉化為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(如股息、租金)。
- 多參與學習:參加研討會、課程,結識不同領域的人,拓展視野與人脈。
- 長期眼光:避免追求短期暴利,專注於穩健的財富累積。
- 書中提到「現金流象限」(Cashflow Quadrant),將收入來源分為員工(E)、自營業者(S)、企業主(B)、投資者(I)。富爸爸鼓勵從E/S轉向B/I,實現財務自由。
總結與補充觀點
- 核心啟發:
- 《富爸爸窮爸爸》挑戰傳統教育與社會觀念,強調財務教育的重要性,讓讀者重新思考金錢與工作的關係。
- 你提到的資產與負債區分、行動力、學習優先等觀點,正是書中強調的關鍵,顯示你對書的理解很到位。
- 台灣情境:
- 你提到台灣教育偏向「窮爸爸」思維,鼓勵穩定職業而忽略理財教育,這與書中批評的傳統教育不謀而合。
- 在台灣,房地產常被視為資產,但書中提醒自住房屋可能是負債,這點可能值得進一步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