隱私權政策

搜尋此網誌

技術提供:Blogger.

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目前從事軟體相關行業,喜歡閱讀、健身、喝調酒。習慣把遇到的問題記下來,每天做一些整理方便自己以後查。 Python、Rust、Kotlin等程式語言皆為自學,目前比較著重在Rust語言,歡迎一起討論。

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

【讀後心得】底層邏輯-行為將影響社經地位


底層邏輯

  萬物都有他的底層邏輯,唯有懂其運作方式才可以成功,這是這本書的宗旨。但看完書,我更喜歡另外一種解釋方式,你會待在底層是因為你的想法錯誤,沒有照著該有的邏輯走。本書中有許多我認為很有爭議的話語,畢竟作者是商業顧問、諮詢創始人。因此許多觀點我認為過於"資方",很多時候我並不在乎工作中我可以得到甚麼,我只在乎錢,你不給我薪水我當然不上班,但書中有許多反駁這種觀點的想法,認為上班應該是種樂趣,我個人是不同意。但書中仍然有需多我認為值得多思考幾個的觀點


系統思維

  我們必須搞清楚發生問題是哪個系統,而不是只看結果。例如說今天有個富豪兒子被綁架了,誰的錯?是綁匪嗎,因為他違反法律。答案是富豪,因為他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去防範這件事情,卻可能因為省錢等等其他因素沒有去做。也許會覺得很沒道理,但事實就是每個人雖然有一樣的時間,但成本卻不一樣。
  普通人改變結果,優秀的人改變原因,而頂級的人改變模型。解決的方法百百種,但最好的那種一定是從根本解決。假設有個降落傘製造商,他說他的開傘成功率99%。聽起來很高對不對?但事實上每跳100次就會死一個士兵。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,罰款?逼迫?製造商說真的沒辦法再提高了。如果我們改變整個系統,要求驗收時製造商一起跳,從此之後就可以達成100%。
  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站在大局觀去思考決策,方向不對努力白費。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只會加速崩壞的速度。有時候總覺得自己甚麼都做,但其實方向錯誤根本白談。理解What, Why, How才能知行合一,要理解是什麼(what)產生問題,並且要知道確切原因(why),最後才是如何解決(how)。不是看到問題就直接要去解決它,而不從根本上處理

說話的藝術

  知道辯論怎樣才算贏嗎?並不是把跟你吵架的那個人講到無法回嘴,通常跟你吵架的那個人立場會站很死也不願意承認錯誤。辯論是要說服其他人,就算不能改變所有人也應該從一些人開始。
  "為什麼"是個非常可怕的詞,他可以強迫別人接受一些莫名其妙的觀點。例如我問,為什麼抽菸的人不容易得到Covid,這時候你會開始解釋為什麼不容易。但其實這兩件事根本沒有因果關係,對方卻開始以抽菸和Covid有關開始解釋,如果要散播謠言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。

自己的資本

  技術、知識、人脈、經驗都是自己財富的基石。想要擁有財富,就要在交易鏈上處於更稀缺的位置,這樣才有本錢談錢。看書學習做生意、學習煮菜,看完書馬上實踐,才會有技術。虛心受教,當有了知識就要開始教人,賺到了就要給人。這種無私的奉獻才可以累積自己的人脈。一段關係來得越刻意,到最後越會遠離自己的初衷。想累積人脈,最好的方法就是腳踏實地,提高自己價值。
  但人脈這種東西也要小心,要分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,什麼是我的,什麼是他的,什麼是我該做的,什麼是他該做的。有形的物體很容易分,無形的物體像是時間、隱私、權力與權利等等,許多人會越界。當你感受到不舒服或者對方感受到不舒服,通常就是越界了。並且要注意信用。信用,比黃金有錢,比生命值錢。擁有信用的人受到尊敬才會有話語權,有信用的人交易成本才會比較低。一個人的信用要靠一生去建立,但要敗壞信用只需要一分鐘


心得

  我認為這本書很明顯過譽了,長期霸占博客來與誠品前三名,甚至出了第二本,我個人是沒辦法理解。書中大概有一半的觀點我自己是不太能接受,其中又有四分之一的觀點讓我感到非常不悅,會覺得作者根本在講垃圾話,甚至有在引導思考而不是讓讀者自己想。特別是在跟工作相關的部分,例如作者認為人不該996,應該711(早上七點上班晚上十一點下班),或者甚至直接住在公司,應該把工作當一種興趣玩樂。看到這個篇章我是真的覺得這作者有病,他覺得他這樣子成功,所以大家都應該以他為榜樣。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工作當作興趣,特別是在台灣,興趣當工作通常只會餓死。作者有說,成功只不過是運氣好。我同樣覺得他能這樣子做並且成功也純粹是運氣好,運氣好沒有住醫院過勞死。

推薦指數

★★☆☆☆
說教感很重的一本書,僅有少部分章節值得別人思考。如果是傳統儒家教育不會思考的學生,看完這本書應該會變奴隸
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